×

登录

          
          
          

20221113《浮生六记》二轮@FANCL艺海

Synopsis

murmured, murmured, murmured...

2022-11-13 FANCL大剧场 音乐剧《浮生六记》二轮

已经不太记得为什么还是买了音乐剧《浮生六记》二轮的票,毕竟时间很长了(买票的时候还是二月,演出都十一月了),但毫无疑问,烟酱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烟酱是音乐剧演员赵嘉艳的昵称,她的嗓音是我超级喜欢的那种,而她在舞台上,虽然不一定会让人第一眼惊艳,但总会在不经意的回眸,留下心被电击中的感觉。所以我原本买的是余笛老师和她分饰男女主的场次。因为疫情管控,演出延期,临时取消等等,我的“笛烟”场木有了……(话说,“迪迦奥特曼”是什么鬼?!)
犹豫再三,我还是选择了有烟酱的真CP末场(这一轮的最后一场,男女主演祝颂皓和赵嘉艳是真情侣),结果……
演出结束的当晚,剧组老师很诚恳地跟我说“末场反而问题蛮多。也没办法,两个演员这轮第一次演。”并且热情地鼓励我“以后再看呀!”我忍住了没直接回复“不太可能了吧……”
虽然,我依旧坚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好好打磨,好好演出的文化输出作品。但《浮生六记》也确实不是我的茶,对比一轮,二轮的观演体验更差了一点。所以如果音乐剧《浮生六记》是以清唱剧,或者音乐会形式呈现,甚至室内乐组曲,我都很乐意掏钱去观赏。但是有舞美,有画面的作品……我对音乐和歌曲的爱,抵不过对小布尔乔亚的无感和剧中舞蹈对视觉美感的损伤。

下面依然按照一轮repo 的顺序,从音乐、表演、剧情、其他四个方面,逐一记录一下我个人的想法,不专业,欢迎批评拉黑。
1.    音乐
其实音乐真没什么好说的,有田汨老师在,怎么可能难听?二轮宣传的时候说,增加和修改了差不多1/3的音乐,我自己感受下来,和一轮对比,从时间长短来看,包括配乐、配器、旋律、歌词,有修改的部分应该超过了1/3,甚至可能超过了40%的时长。
几首新歌,《芸》真是能唱到肝肠寸断。《无》我觉得应该挺好听的,但是现场的表演效果瑕疵还挺大的。另外有一些原本是台词的部分被改成了歌,感觉都比较短,印象不深,但旋律都很好听,歌词的韵律也还是挺考究的。旋律方面应该是有新增加的,但不是特别有记忆度,记不清了。

原来的歌,也基本上都做了修订,包括旋律的修改,歌词的变化,编曲配器和一轮有差别,好像和已经发的OST辑一也不太一样。但我说不上好坏,因为现场乐队的扩音增益太大了,响到我的耳朵无法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细节。


2.    表演
a)    音响
现场扩音音量的问题,属于严重影响我当晚观赏体验的三个最重要因素之一。当乐队演奏的是比较柔缓的部分时,演员的演唱、台词还是能够很清楚地听到的。但当旋律的情绪一起来,乐器的音量增加,就听不清演员在唱什么了。
非但乐队的伴奏音量过大,音效如流水声、滴水声、雷鸣雨声等等也过大。如果BGM的音量若隐若现,那么在过场的时候,对观众的体验就不会过于突兀。但由于现在音量很大,所以上一秒乐队收音,下一秒流水音效无缝衔接……就不能做个流水音效渐强混在旋律的尾音里慢慢呈现出来吗?
有一幕,男主藏到场地中间的道具树后,就这么有五、六秒,场上没人、没音乐,没音效,也没有灯光变化,就空荡荡的,好像舞台突然下班了,非常出戏。如果这时候有BGM,有灯光的变化,或者像现代舞的场景切换那样,有一名天人站在舞台角落的顶灯锥型光束里,就笔直站在那里好了,观众就会因为视觉上的光亮关注,和听觉上的比如说滴水声的延续性,不觉得演出中断了。其他演员也可以从容地收拾道具,准备下一场戏。到时候灯光亮点转换,自然就把观众的吸引力重新拉回下一场的主要演员身上。
b)    声乐表演
一轮repo在声乐表演前,还有一段关于乐队演奏的感想。二轮,呃,我说了,因为音响太响了,所以我压根听不出乐队演奏的好坏。所以就不单列了。不过,我固执地更喜欢朱珠老师(一轮和OST的指挥)。
回到说声乐表演。
我是为了烟酱选的场,烟酱也完美地展现了她出色的歌喉,在前两场戏,她故意做了声线的改变,配合身形表演,变现出芸娘更年幼的样子,挺可爱的。等芸娘长大了,出现了烟酱优美的有弹性的音色;与首任芸娘王洁璐相比,烟酱芸娘的声线有种知性美。经过对比,我深刻理解了剧组选择璐璐作为首位芸娘的原因,她的声线更年轻,更活泼,更像剧中设定的沈复记忆里的那个被想象力所美化的永远年轻可爱的芸娘。虽然我个人还是更喜欢烟酱的声线,有种现代感。
然后男主,祝颂皓。这是我第一次听Mr.祝的现场,作为一枚男中音,他明亮的高音意外地很好听。不知道是不是真CP在家练的关系,男女主二重的部分都很好,但男主的独唱就不是那么稳定。《芸》唱得很感人,但《无》以及还有一首我记不得是哪首了(应该也是二轮新的歌)的最高音,就很单薄,和其他部分的演唱区别很大。另外就是Mr.祝的音色变化度不大,所以到了老年沈复的时候,就觉得声线与老年人存在差距,比如说《芸》里,明亮优美的高音唱“如今我满脸风霜”,违和感特别大。
三位天人,我看的卡是钟嘉媚/左一平/覃一凡三位演员。
钟嘉媚虽然是这轮的首演,但我觉得她比一轮的表演更自如,低音也更稳定。父亲那段演唱,低音很好听。但很可惜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她这段演唱,扩音系统几乎就没把音扩出来,要不是我坐得距离舞台近,压根听不到。(吐槽音响系统+1)其他两位演员的感受,统一到下面一节讲。
c)    舞台表演
我觉得我可能不仅选错了场次,还选错了座位。基于一轮的经验,我专门选了右侧前排靠走道的位子,想在最后一幕穿越的时候,可以直接回头看坐在观众席里的男女主。结果,二轮的穿越部分,男女主直接站剧场前方的消防门口,没坐观众席里。更糟糕的是,我的座位距离舞台太近了,近到我这个近视眼戴着眼镜居然能看清演员的表情。于是,一些可能朦朦胧胧会觉得挺好的场景,因为看得过于清晰而变成了影响观剧体验的问题。
i.    艰难的三白(沈复)
看完第二轮,我才反应过来,《浮生六记》这部剧,其实对男演员的要求相当高,虽然整部剧就一个男演员。
祝颂皓先生,我个人觉得,他的表演应该是可以评定为良好的,虽然有高音的瑕疵,但是总体还是挺稳的,表演也有自己的风格。但问题是他的个人形象实在是太硬朗了,五官比较深邃,所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虽然他高音区的声线非常明亮,听上去十足的少年感,但我坐得实在太近了,人是70%认知依靠视觉的动物,所以当视觉和听觉存在矛盾的时候,大脑自动帮我把视觉的推定结论设置为了默认。所以,装嫩,实在不太像。
如果说演小,是我的座位问题,那演老就是剧的设计问题了。
一轮repo,我曾提到过,余老师表演的帕金森氏症颤抖症状和阿兹海默症记忆障碍,从疾病的症状来看其实是矛盾的,导致我当时就出戏了。并且我建议老年的沈复应该有一些更加混乱、重复的台词,喘息、间断的诵读,以突出其认知障碍的情况。第二轮,确实没有像帕金森氏症那样的颤抖表演了,但老年沈复的台词依然中气十足,前后通顺。甚至短期记忆障碍也因为剧情、台词的节奏的加快,变得让人来不及体会,就溜过去了。我只能认为沈复同学大概是健康到老,突发重症亡故的。于是,健康的男主,在没有化妆加持的前提下,要表现出和年轻时候不一样的状态,就太考验演员了。
我不太确定坐得远一些是否会削减现在的不真实感。Mr.祝在表演伛偻身姿的时候,可能因为演唱所需要的肌肉控制力,导致看上去比较像是健康人故意弯着腰,而不是因年老体弱,肌肉松弛,骨质酥松所导致的脊柱变型,身体孱弱,脚步虚浮。而且Mr.祝音色的变化量也不够大,很难区分出青年和老年。
我看到别的repo,都反应男主演老年沈复不像,那些repo包括了所有的三位男主。结合我看的一轮,以及剧照等,我猜测,应该是三位男主都存在老年形体表演的短板;但在声音表演上,余老师灵活的声线能够很好地满足各个年龄段的要求,另两位演员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个人估计年轻的白倬铭先生应该比Mr.祝的挑战更大。
从这点来看,沈三白这个角色的设计,是不是对演员的要求太高了点?
ii.    瘦小的天人乙
左一平小姐姐,其实很可爱。她个子相对要矮一些,人又很瘦,应该是非常上镜的那种美人。但站在舞台上,就不是那么占优势了。Miss左演沈母的时候,由于个头太娇小,在高大的男主身边,很缺乏存在感。尽管她采用了幅度夸张的动作,更戏剧化的腔调,但可能是因为我坐得太近了,有种小姑娘老气横秋指着大叔教训的违和感。
但她演被逼买画公子的那场,就很好。可能是她瘦弱的身材,和男主一对比,特别像一个被强卖的倒霉弱鸡。
iii.    对比之下的天人丙
可能是我对Miss闫乐湟的印象太好了,Miss覃一凡的天人丙又是首演,对比之下,似乎问题最多。
Miss覃的天人丙,大部分时候还好,演刁钻弟弟启堂非常传神,演搀扶沈爷爷的小丙也有自己的特色,挺可爱的。但是,她的身高,对于天人丙这个角色来说,是个硬伤:戴上死神的高帽子也没祝三白高(也可能高一点点?不太确定),气势上就弱了一头。
接着,死神的铃铛……乐乐(闫乐湟)使用的时候,我不记得自己听到闷响的声音(但我看的一轮是末场,所以不排除前面几场有这种情况发生),但这场Miss覃的死神铃铛就时不时来一下闷的。这其实是一个打击乐乐器的演奏问题,摇铃的时候要若用手触碰铃铛就会发出这种闷响,而不是清脆的铃音。当然我也没看过谱子,所以不知道是不是这一轮音效设计上有了特殊的闷响要求;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觉得闷响好听。
最后第十二场(我没买场刊,不太确定第二轮这个算第几场),天人们从舞台走到观众席,天人丙是走在最前面的。我坐在6排,她要一直走到10排左右。我正全神贯注听天人甲站在台前念台词,猛的,脑后一个高频高分贝的“我想你了!”把我给吓得……这一嗓子……充分体现了Miss覃非常优秀的声音条件,和对表演的十二分投入,但同时也给我造成了并不舒适的观剧体验。我想,可能我买二楼的票,会好一点吧。
总之我认为,我的座位和舞台的距离是当日严重影响我观剧体验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之二。
d)    “舞蹈”
我看到不少《浮生六记》的repo,希望演员能更多地跳舞。但我个人对此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个剧的舞蹈表演,总体上来说,挺失败的。所以,能去掉吗?
我接受所有对我审美的批评。但也请允许我表达对这些“舞蹈”段落的个人看法。
我之所以在舞蹈二字上打了引号,是因为,我觉得这些所谓的“舞蹈”段落,最多只能算广播体操,其余的部分是摆pose,不是舞蹈。
关于舞蹈的定义,我个人推荐《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也。”相关描述 。推论,舞蹈是指通过身体动作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所以在演唱的间隙,走几步台步,转个圈,跨个弓步,我觉得和上台唱歌间奏的时候尬笑向观众挥手示意差不多,都不能算舞蹈。
当然,我必须承认,如果台步走得优雅,pose摆得好看,也挺赏心悦目的。但,穿着坡跟船鞋的女演员们,怎么可能走得优雅?应该是在时时提防崴脚或是怕鞋掉了吧。为什么职业舞者的舞鞋,要么是软平底的,要么是细高跟的,当然也有粗中跟的(足弓处底是软的),但从没有坡跟的。因为跳舞的时候,鞋底的硬度和厚度会影响脚弓的运动,尤其是踮脚或者绷脚背。软平底鞋也好,中跟、高跟也好,足弓部分的鞋底都是很薄的,所以舞者可以轻松地通过绷脚背让鞋底弯曲,但坡跟的鞋底还挺厚的,弯不起来。去看一下维密的摔跤特辑,都是厚底鞋的鞋跟侧面着地,且鞋底太厚模特儿没法垫起脚尖导致的。《浮生六记》的坡跟鞋底没有那么厚,所以摔跤应该不会,但崴脚风险还是不小的。这部剧的服装是一轮设计的,那时还没有那么复杂的形体表演要求,所以设计了一款中式的女鞋,又为了体现女性修长的身材,加了坡跟。但如果是要可以跳舞的鞋子,我想当时的服装设计应该不会加坡跟。
除了鞋,天人们的服装也很拉垮。推荐看看b站,王佳俊老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男主)穿着大白防护服跳舞的视频,看完就能让你理解:服装不对,就算是职业首席舞者,也无法给出平均水准以上的视觉美感。更何况音乐剧演员,没几个是像申霓老师那样是职业舞者出身,穿这比大白防护服还松垮的戏服,还让人家跳舞……实在是太为难了。
最后,天人们的舞蹈到底是怎么编的呀?是不是排练舞蹈的时候,大家都没唱歌?跳舞要求呼吸跟随着动作流转,所以当手臂动作超过头顶的时候,气息是最往上飘越好,最好调动全身肌肉向内向上收缩,一个劲儿往天花板顶。但唱歌的气息运用是相反的,为了要达到稳定的气息和良好的共鸣,唱歌要求将横膈膜尽量向下压,撑开整个胸腹腔。天人们要在稳定地演唱长拖音的乐句的同时,做出大幅向上摆臂的动作,气息的运行必定让演员无所适从。音乐剧是有很多舞蹈的,但大幅度的舞蹈动作通常是在演唱的间隙,或是较快节奏歌曲的词句重拍。我还真没见过这种在缓慢长拖音作品里同步跳手臂超过脑袋动作的。
还有一点,舞蹈在近距离观察的时候,会觉得还挺有感觉的,但当距离变成了舞台上和观众席,就会发现近距离观赏觉得挺好的演绎,在舞台上显得局促、小家子气。要在排练厅里,普通人看着有点夸张的动作,到了舞台上才能还看得过去。
当然,如果一定要在当下的,缓慢的歌曲作品演唱的同时,跳舞,也不是不可以。就是要设计一些不那么影响演唱气息的动作。当然,这些动作可能会不够好看,那可以使用道具啊!比如说大妈广场舞三件套:扇子、手绢花、长纱巾。道具的作用就是为了延展人手臂的运动,让观众的视觉焦点集中在道具上,从而相对忽略舞者本身的身体姿态,是非职业舞者提升视觉美感的常用法宝。我不太确认剧组是出于什么样的自信,认为天人演员们身手足以应对舞台表演的?只有开头部分甩了几下纱巾,还特别小,后面都是徒手跳的……我看观众录的谢幕视频,三位天人的舞姿,真是各不相同:手臂的高度、角度,身体弯曲的角度,视线的角度……如果是卡农式的时间差,或是总体设计感的各向异性也是很美的,但现在这个……反正我看着特别难受。我自己看的那场,好像各向异性得更自由一点。
总结一下呢,就是这些二轮增加的“舞蹈”,是严重影响我观剧体验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的最后一个。真心求求,就简单走走台步,摆摆Pose得了,别折腾了。
e)    穿越和花絮
前面说了,可能我买错了座位。但这个座位除了能听到天人甲出色的低音区演唱以外,另一个优势的地方是:让我近距离地观摩了穿越到现代的那一场戏。二轮穿越戏的演出地点,从观众席改到最靠近上手舞台的消防门口,迟到的陈云(祝颂皓)向沈皛(赵嘉艳)献殷勤。我的座位距离这扇消防门非常近,而且我的右前方几乎没有观众,所以男女主演的面部表情看得非常清晰。但我不确定如果这些座位有人坐的话,我会不会看不到演员的脑袋?因为他们站在平地上,而不是像站在舞台上,有一定的高度。我更担心二楼特别靠近右手边座位的观众,会不会视线受阻挡,根本看不见这一场?
我个人认为这一段的表演,是真CP整场演出当中最放松最自然的一段表演,就是一对小情侣在那里打情骂俏。尤其是烟酱,非常现代女性的形象,虽然她还梳着古典的发髻,但整个神情,和芸娘完全不沾边,对凑过来的男主一脸嫌弃。男主则演得有点舔狗,还蛮有趣的,尤其是他说到“哈适意”这3个字的时候,我直接笑出了声。如果不是恰好前几天听访谈,知道Mr.祝其实是不会说上海话的话,我还要以为他是个上海人了……这3个字说得真的非常标准,而且看上去特别贱兮兮的。我不太确定这种轻松自然的感觉,是不是因为舞台上的内容是古代设定,要推动剧情,所以戏剧表演感会更强一些;穿越到现代反而没啥主要情节,打打嘴炮没负担。
我个人还蛮喜欢这一段穿越戏的,包括中间金主爸爸的硬广。据说后来在上海图书馆的公益场,就变成了类似“现在图书馆里还可以看音乐剧阿”这样的台词。临时现编的与当场演出有关系的台词,也是现代话剧当中很常见的一种互动了。

谢幕结束以后,投屏上播放了一段赞助商的广告视频。是当天男女主的照片,男主说他要多看一会儿,觉得挺浪漫的。我坐在座位上也觉得挺浪漫的。看到其他的场次谢幕拍摄,好像在这个环节,各场都有提到关于女神驾座之类的内容,我个人还觉得蛮好玩的。给我的感觉,有点像看电影,最后放字幕的时候,播放的花絮;尤其如果是恐怖片,或者惊悚片,又或者个大悲剧,看到穿帮花絮,和搞笑的部分,就可以中和掉部分在观赏正片中所产生沉淀下来的负面情绪。考虑到《浮生六记》是一部比较好哭的音乐剧,所以我觉得这个花絮的安排还蛮好的,非常期待在今后的演出当中也能够保留下来,我觉得会对观众的心情平复有一定的帮助。但,似乎大部分观众对这个花絮都没在意,就直接站起走人了……是否剧组在谢幕环节要重新排练一下?


3.    剧本和剧情
f)    快节奏导致剧情更松散
二轮的剧本做了较大的调整,把很多台词改成了演唱的台词歌,或者称为“宣叙”的部分。删掉了一部分台词,剩下台词的念诵节奏也被加快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整部戏的节奏是快了,但演出的内容没有减少,甚至还增加了一些情节,比如芸娘女扮男装去看灯的桥段,导致这部剧的剧情变得更松散了。《浮生六记》原著是一部散文,本身结构就很散乱;第一轮演出的时候,剧情是用二十四节气(的一部分)去串联的,每一场戏之间,都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观众去明确当前剧情推进的进度。到了二轮,节气的提示虽然还在,但因为节奏加快了,投影一晃而过,桥段间的串联更显薄弱,观众缺乏对剧情进展的整体把控。
由于剧情推进的快节奏,在叙事的表达上难免流于表面,略显肤浅。有一些在一轮当中很感动我的点,在二轮中,描述和表演依然存在,但却不能打动我了。
有一个观众跟我说,说有一句她特别喜欢的台词“这山川河流很美,美得很无用”现在变成了歌,她很失望。我是已经不记得了。但,确实好像如她说的那样,一些台词变成歌以后就不打动我了。一轮的时候,我也建议过删减台词,把台词变成歌词,让演员可以有更多演唱的机会,毕竟这些演员是音乐剧演员,不是话剧演员,应该发挥他们演唱的优势,也减少一些肉麻台词的尴尬感。但现在看来,剧中宣叙的部分,大部分用了主旋律,给这些原本应该“台词”所表达的情感增加了一个旋律的背景情感,冲淡了“台词”本该有的冲击力。比如《我念着你》的旋律,即便歌词是憎恨,怨恨,难过的内容,还是会被这个旋律本身的柔美甜蜜所影响,导致歌词内容本身包含的情绪被中和冲淡了。
这个问题,似乎只能拜托专业的编剧伤脑筋了。
g)    “填房”
要单独提出的一个bug。大约是沈母要求芸娘替沈复纳妾的时候,说要找人“做填房”。“填房”这个词儿,我去查了一下,好像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是指丈夫原配妻亡,再续之妻的称呼。那个时候芸娘还活着,她的婆婆说让芸娘为她的丈夫娶一个填房,这不就是咒芸娘死吗?我觉得沈母就算对芸娘不满意,也应该没到当面咒人去死的地步吧。当然,如果是编剧故意要表达出沈复和家庭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了,已经到了婆婆当面咒媳妇死的情况;所以沈复和妻子离开父母家是真的不分家要被仇杀的地步了。但总觉得和原著差距有点大,也不太符合目前的主流价值观。

还有观众repo表示沈复离家时对沈母说的关于“为了我好”的台词太教条。我是已经不记得那些台词具体是啥了,但我当时也确实感觉很出戏。一轮的时候可能也有这一段,但当时一轮有很多现代的理念的台词,这一轮全被删除了,所以这段就显特别突兀。


4.    其他
h)    舞台设计
有很多repo都强调了《浮生六记》舞台设计的中式美学。但实际上我在看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地感受到,后来看到观众从二楼拍的照片才发现:通过半圆形的白色地毯和白沙铺设到乐池,连接半圆形的栈道,将整个舞台布置成鸟瞰类似圆的效果。舞台中间是随四季会吊装不同树冠效果的道具树,上手舞台侧安置了石头桌椅景,下手舞台侧则是一个木船场景。但因为我坐在一楼,还是挺靠近舞台的位子(买错座位后悔+1),所以我完全没有看出来这个圆的意境。不过我对这一次在天幕后面的二层站架效果印象挺深:天人们站在隐隐绰绰的纱幕后面唱歌,有种居高临下漠视世人的感觉。
不过可能被很多现在音乐剧流行的多层舞台,旋转舞台,或者是可伸缩的复杂舞台所影响,一些观众,可能会对《浮生六记》这样不能动,甚至不怎么变换布景的演出,提出不值票价的看法。说实在话,我个人觉得现在的一些音乐剧,舞台设计是在为复杂而复杂,并没有推动剧情,或是起到让观众更身临其境的效果,只是让观众看个新鲜。
既然怎么着都不可能让这些观众满意,是不是可以干脆对舞台设计做做减法?把单次搭台成本降下来。现在因为场景的关系,乐队是坐在圆形舞台的后边,演奏员可能根本都看不清舞台上的表演。倒过来我估计演员也是看不到指挥的。当然大部分的音乐剧也都是这样子的。要是能把舞台精简点,让乐队坐到前面来,可以看清演出,能让演员看清指挥,会不会彼此配合会更好一些?
另外,我个人有两个关于道具的想法。一是那棵道具树,中间有一个很明显上下两节的颜色纹理差异,看上去特别假。能不能在那个接缝处挂个绳子、藤曼、网兜啥的?另一个是这一轮取消了生死门的设计。一轮的时候在舞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门框,代表生死。门框虽然增加了被绊倒的安全风险,但划分出一种空间的割裂,演员通过门框,好像就进到了一个庭院,跨过了那个门框,似乎就离开了一个房间。尤其是当死神踏过死门的那一步,芸娘踏过死门的那一步,都特别有仪式感。这一轮被取消了,我也无从分辨是有框好,还是没框好。
i)    我一个人的胡思乱想
如果只能对二轮的《浮生六记》提一个建议的话,我建议:把“唯美实验音乐剧”的slogan改成“古典纯爱音乐剧”吧。如果狗血一点的话,甚至可以改成“古偶纯爱音乐剧”。
虽然听剧组访谈,知道剧组的创作核心一直围绕着“美”这个主题,但是实际上,正如一轮的repo所述:舞台表演的不完美,削弱了音乐所提供的美学享受。举一个不太合适的例子,假如光听OST的音频,我能够给这部剧打99分;无论是音乐本身,还是演奏、演唱,都十分投入,令人心动,还因为听觉所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甚至可以脑补出100分、120分的美来。但等到演员现场演唱,乐队现场演奏,效果就没可能和OST一样好了,可能会掉到95分,甚至只有91、92分。毕竟每个演员的技术水准不一样,情感把控不一样,每天的状态也不太一样,乐队的配合也不能保证持续稳定;如果再加上像我看的那场比较糟糕的音响和音效的话,就只能到90分了;再考虑到松散的剧情,演员不太标准的台词,大概只能降到85分了。但到这个时候,这依然是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它还是一部很不错的唯美的剧。但我一睁开眼睛……演员的表演,舞美的灯光效果,不得不再扣掉点分数,80分?但最可怕的就是加上那些舞蹈,惨不忍睹完全拉垮……能不能到70分都是个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个作品虽然是朝着唯美这个方向去努力的,但实际的效果是,它还不够美。作为一个slogan去宣传的话,观众是冲着很美的期待来的,但他没有看到足够美的东西,心理预期的打击就会很大。(毕竟,大家能看到的视觉上美的剧太多了,比如说舞绘《只此青绿》。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另外关于“实验”的说法,我个人觉得第一轮当中实验剧、先锋剧的元素也不算很多,但很多观众看不懂,不能够接受,就提了很多的反对意见,导致在二轮中本来就不多的实验元素基本上都被砍了,包括跟观众的互动,一些比较跳脱的现代梗等等,都没了。所以我觉得这部剧现在的实验性质很弱,甚至都不觉得有实验话剧元素。“实验”这个关键词,也不太合适作为slogan。
而且有了“实验”这两字,让一些观众有了自己的期待。比如说某位朋友向我抱怨,剧中将芸娘刻画成了一个娇蛮的小女子,而不是一个有着女性力量,要互助伙伴,勇于结识才情女子的有着扭曲但觉醒的女子形象。另一个朋友则在听了《万物有其时》后,问我:他们到底实验了什么?为什么哭哭啼啼凄凄惨惨的?《浮生六记》不是一本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书吗?
观众带着期待去看一部剧,但剧并没有满足他的期待,他就会不满。作为一部总体上应该还是冲着商业价值去的戏,我个人认为《浮生六记》的“唯美实验音乐剧”给观众造成了错误的印象,形成了错误的期待。如果是纯爱剧,对于很喜欢爱情剧的观众,就很有吸引力,而且这部剧确实很纯爱。但对于我这种对爱情剧无感的观众,就可以很好的规避,就不会因为抱着看唯美实验的元素,而在剧场里失望。而“古典”的标签,会让观众产生一种缓慢的预期,类似打预防针,毕竟这个剧总体还是一个很缓慢松散的剧。如果是“古偶”的话,非但有剧情缓慢的预告,还有演技不佳的潜台词。但当观众真的看了,觉得其实演得还挺好,剧情推进还比较快,反而超出了预期,会有物超所值的幸喜感。我看到有一个repo说:《浮生六记》是想把观众定位在低幼群体吗?我觉得就目前来看,这个定位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能卖出票,都挺好的。
但如果真的想做到口碑和票房都好,可能,还是做成清唱剧或者音乐会版本会更好吧。毕竟我说了OST是可以打99分的。而且真的是做成音乐会形式,会省很多的成本,舞美、灯光、道具,妆发都可以不需要那么复杂,装卸台也可以省掉。每一个演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左一平小姐特别娇小,也不需要故意去做非常夸张的肢体动作;男主们不擅长老年人的肢体表演,也可以被省去;英俊的容颜导致的演小、演老的违和感,也不需考虑了。只需要演唱出色,观众都会觉得很好。

当然,作为上海文化输出的一个孵化作品的话,音乐会和清唱剧显然不是投资商所期待的。也就是说,这个作品必须先要在商业上获得一定的成功,再去考虑把一些更艺术化、更理想化的东西重新加回去。


结语

    《浮生六记》经过二轮,开始朝一部大概能收回成本的剧迈进了……但是,我不想再看剧了,只想听音乐和歌曲。剧组还是辜负了田汨老师啊。


胡言乱语
1.    确实有演员台词平仄念得不对,但我觉得其实也还好啦,考虑一下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苏州话的翘舌音非常少。
2.    剧院是11月3日封的,要一直封到10日。剧组第一时间提出了4-6日的演出取消,但当时并没有说7-10日的场次也必须取消了。实际上,一直到5号,7-10日的场次还可以买票,也没有演出取消的公告,以至于4号的时候我严重怀疑给我打电话说要给我10日场次退票的所谓剧场票务人员是骗子。
3.    剧组到底送出去了多少张票?因为观剧团拿赠票就是有任务要写repo的,所以现在90%的repo都是好评,但能看到很多人在小号写:没办法,赠票。我觉得这部剧本身的特质注定了就应该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repo更应该是有两方意见的才显真实。现在的repo情况让人以为是剧组控评了,对一些理性观众的购票参考反而是负面的。给观剧团的赠票repo管理,是否应该要说明一下,可以写差评的?
4.    我也好想要赠票啊!想想我这个社恐到连转发都不干的孬种,剧组不挣我的钱,挣谁的钱?哎



--------------------------------------------------------------------------

[1]一轮repo:http://www.acadamy.cn/section.php?id=3047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when the emotion becomes too strong for speech, you sing; when it becomes too strong for song, you dance.” Think Tank with Ben Wattenberg, 2007.5.24: The American Musical, Part 2

全部留言

请登录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留言()
  • 作品:murmured
  • 状态:连载中
  • 类型:评论区-其他
  • tag:
  • 发布时间:2023-01-28 11:36:22
原作标题:

N/A

确 定